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期末報告討論時間

我們可以利用下課的時間向老師討論
大家可以想想主題以加快討論速度
明天麻煩大家到齊喔!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Megawati

梅嘉瓦帝 (Megawati) 是印尼有名的政治家,出生於著名的政治世家,其父 Sukarno為印尼第一任總統。梅嘉瓦帝是印尼反對黨PDI-P (Indonesian Democratic Party – Struggle, 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 ) 之領袖;在2001年7月上任印尼總統,為印尼第一個女性總統,也同時為第一個在印尼獨立後出生的統治者。


1947年1月23日,曾於荷蘭政府殖民期間宣布印尼國家獨立主權的前總統Sukarno和其九任妻子之中第三任的Fatmawati,生下這名在印尼政治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位印尼女總統。身為如此一個顯赫政治世家長女的梅嘉娃蒂,自幼便在印尼(同時也是荷蘭殖民史上)重要的Merdeka Palace中成長,接受良好的教育,她喜好舞蹈與園藝,並且從小便能在父親與眾人面前自信的展現自我。

19歲那年,父親領導的政權受到Suharto軍政府的推翻,從此Sukarno政治勢力一蹶不振。這樣的家族勢力沒落,使得在Bandung的Padjadjaran University念農藝學的她,於1967年面臨第一次的大學生涯中斷。1970年,父親Suharto過世之後,梅嘉瓦帝到University of Indonesia繼續攻讀心理學,卻仍於兩年後休學。梅嘉是一名穆斯林與爪哇信念(Javanese beliefs)的具體實踐信徒。

梅嘉瓦帝1999年開始為Abdurrahman Wahid 政權效命,當時她被委任為副總統,直到2001年Wahlid下台。2001年七月大選印尼民主黨獲勝,54歲的梅嘉娃蒂放下柴米油鹽、脫下圍裙,從家庭主婦轉身一躍,從Abdurrahman Wahid手中接下總統大位,成為印尼政治史上第一位女性領導人。在2004年的總統重選中,梅嘉瓦帝在第二輪裡被對手Susilo Bambang Yudhoyono 擊敗,黯然下臺。原因可歸因於伊斯蘭選民對男性候選人的偏好以及梅嘉瓦帝平庸的政績。

在梅嘉瓦帝的治理下,從Habbie與Wahid時期即開始的民主改革緩慢地延續。她似乎僅將自己的腳色視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因此極少插手政府事務,主要是互助合作部操持了政務。軍隊雖然在Suharto死後失去了中央的關注,但依然保持其影響力。貪污腐敗持續在印度蔓延,但一般認為此與梅嘉瓦帝無關。部份的印尼學者將梅嘉瓦帝這樣的治理心態歸因於瓜哇神話。在神話中,梅嘉瓦帝的父親Sukarno被視做賢王,而Suharto則是篡奪王位的邪惡王子,因此梅嘉瓦帝即是前來復仇的女兒。當她成功獲得國家領導權之日,她即心滿意足並將政務交付他人。因此長期關注東南亞事務的知名民族主義學者Benedict Anderson曾將Megawait的名字戲謔為 ”Miniwati”。有關經濟問題上,印尼的經濟表現在2004年時已部分回復到1997年金融風暴前的水平,但失業率和貧窮問題持續存在。

在2004年由富比世雜誌 (Forbes Magazine) 所選出的「全球百大權力女性」名單中,梅嘉瓦帝名列第八。雖然之後總統光環不再,然而梅嘉瓦帝所代表的政治形象是印尼女權興起的象徵。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柬埔寨生態環境問題

        60年代,柬埔寨國土表面的大約3/4是森林和叢林。但是,在過去二十年的內戰當中,受到了極大的毀壞。從1970年到1975年,大部分叢林地區被戰機猛烈轟炸。在從1975年到1978年的波爾布特政權期間,紅色高棉(KhmerRouge)令柬埔寨人民淪為奴隸,以實現他們創造一個人人平等的新烏托邦社會的理想。人們為了躲避戰亂而遷徙,數以百萬公頃的林地被清出以供耕種或用來為被遣送的人們建造新村。為了重建毀於內戰期間的基礎設施,森林和佛教寺廟土地上的樹木遭到砍伐。1979年1月,紅色高棉垮臺,但是內戰仍在繼續,森林的毀壞也在繼續。

        森林長期以來一直是柬埔寨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關鍵部分。一個木製或者竹制的搖籃,然后是一間木屋,而在生命終結之時,則是一具棺木或者火葬儀式上的燃木。森林也是人們賴以生活的一種基本資源,為人們提供食物和醫藥。從歷史早期至今,柬埔寨人民基本上一直居住在木造房屋裡。在吳哥時期,除了獻給婆羅門諸神的廟宇、佛教寺廟和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築如醫院、旅客館所和橋梁是磚石建成之外,幾乎是木造房,連國王的宅邸也是木製的。

        19世紀末法國殖民者到來之後,大部分位於城鎮的房屋都以磚瓦和水泥構建,而在農區,木材仍然是主要的建材,不僅被用來建造房屋,也被用來建造橋梁、船舶、牛車和製造農具。
        90年代,隨著柬埔寨的對外開放,森林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開發。全國各地都有新的木材工廠,沿海則開鑿了大量的養蝦池,為此毀壞了許多紅樹林。對窮人來說,砍伐幼材作燃料是他們日常生計的一部分。因此,專家們估計柬埔寨的森林現在僅存30%。如此大規模的毀林,破壞了降雨規律,導致乾旱和洪水,已經引發越來越多的食物短缺和饑荒。

(摘自http://big5.fjnet.com/gate/big5/www.wbf.net.cn/wbf/hb/18047.htm)
        雖然為了限制對森林的破壞,有關當局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例如1996年頒布了的《環境法》,但是還是無法有效的制止,貧窮加上政局的不穩,光是求溫飽安全已經很困難了,更何況是環保問題。以目前的狀況,倚靠政府似乎是不太可能,若要暫緩柬埔寨環境的悲歌,先解決人民生活問題應是首要關鍵。


莉瑩
     

2010年3月28日 星期日

吉隆坡的發展


吉隆坡的城市發展

   在查資料的時候首先看到這個影片:
  
   這是吉隆坡機場捷運的畫面,雖然是較為便宜的高架式捷運,但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甚至其他亞洲國家相比已經是相當進步的ㄧ項都市工程,那麼吉隆坡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
   
    華人礦工的貢獻
   吉隆坡其實也是個受華人文化影響相當大的國家,並且保有馬來式的文化藝術風格,過去無政府的時候是藉助幫會的影響力來管理錫礦,這大約是在19世紀的事,不過因為如此,在19世紀中也曾有為了爭奪錫礦業而發生的長期內戰,吉隆坡因此多次易主會被焚,之後由到當地發展的華人葉亞中增建才恢復大約的規模,此時的建築風格仍是以馬來式的風格為主,發展還算健全。

     英國的介入
    不過因為當時南渡的華人多數是礦工身分,一直到英國人參政吉隆坡才開始有規劃。對其最有貢獻的當屬兩位英國官員Frank A. SwettenhamWilliam E.Maxwell,英國是用內戰的理由接管了政權(當然背後另有居心),並且為了遠離原本的地方政府所以從巴生搬至吉隆坡,這才是吉隆坡正式發展的開始。

    英國廣建鐵路並重建市街與衛生條件,吉隆坡才逐步成為貿易中心。後期在英國官員的努力下,也拆除了不合規定的建築,設定騎樓的種種限制,並計畫建立「永久性」的建築和新辦公大樓,這個時期約莫在19世紀末,吉隆坡的條件才逐漸成熟。

    現今的吉隆坡
  
    經歷過不同文化洗禮的吉隆坡建今仍融合不同文化的特色,特別是高樓與傳統建築的共處並無互相牴觸之處,是很特別的城市,在維護古建築的過程中,科技也一邊進行著,例如無線網路的建置和本文開頭的機場捷運等等,吉隆坡的發展計畫既詳盡並宏觀。

相關影片:
建立無限網路的新聞:

補充:
抱歉剛剛我眼睛脫窗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mNJ7vv3dqE

影片我抓下來轉檔看看





子玲


參考資料:
---
吉隆坡都市發展講座‧原文刊載於東方日報20051022

吉隆坡經濟情況

吉隆坡和鄰近區域是馬來西亞境內工業化和經濟規模最快速發展的區域。雖然聯邦政府已遷往Putrajaya,但部份機構如馬來西亞中央銀行以及絕大多數的使館、辦事處依然設立於吉隆坡。


吉隆坡也是國內各項產業的中心,如金融、保險、地產、媒體以及藝術產業。舉例來說,馬來西亞的證券交易所(Bursa Malaysia)位於吉隆坡,是當地核心的經濟活動之一;鄰近區域Sepang設有吉隆坡國際機場。多媒體走廊的設置以及巴生港的擴建(Port Klang)更加強化了吉隆坡的經濟地位。

根據兩千年的統計資料,吉隆坡的人均GDP為30,727令吉(RM),並以6.1%的比率持續成長,總體GDP則為25,968百萬令吉,以4.2%的比率增長。市內勞動人口有838,400人,服務業佔83%,以金融、保險、地產批發、零售、餐廳、旅館、運輸、通訊、公共服務、政府僱員為主;製造和營造業則佔剩下的17%。由吉隆坡市內設立眾多的本地、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即可觀察到此種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組成。

吉隆坡以成為伊斯蘭的金融中心自許。市內設有越來越多的伊斯蘭金融機構,如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銀行,Al-Rajhi銀行。道瓊公司(Dow Jones & Company)也與吉隆坡證券交易所合作,創立馬來西亞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提升馬來西亞在東南亞的商業金融地位。許多本地和跨國金融、會計和資訊科技公司在吉隆坡設立總部,根據2007年12月的資料,全世界營運規模最大的2000家公司即有14家以吉隆坡為據點。


http://en.wikipedia.org/wiki/Kuala_Lumpur

吉隆坡政治局勢

吉隆坡為馬來西亞國會所在地,國會由眾議院(Dewan Rakyat)及眾議院(Dewan Negarra)兩院組成。眾議院共有222位席次,而吉隆坡佔有其中11席(MPs, Members of Parliament)。傳統上,吉隆坡是個政黨傾向偏好國民陣線(Barisan Nasional)的城市,國民陣線同時也是1974年來就在馬來西亞長期執政的政黨。然而近年的情勢出現轉變。在2008年眾議院選舉前,國民陣線在吉隆坡選區握有多數的七席,民主行動黨(Democratic Action Party)則得餘下四席。但在大選後,國民陣線只在吉隆坡東部的郊區Setiawangsa保住一個席次,反觀民主行動黨取得五席,人民公正黨(Parti Keadilan Rak)也有四席,泛馬回教黨(Pan-Malaysian Islamic Party)一席。這次選舉也創下在野黨首次在個別選區中取得多數席次的紀錄。

當地的行政系統則由聯邦領土部轄下的吉隆坡市政廳管理。主要行政項目包括公共衛生、城鎮規劃、環境保護、建築物控制、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公共設施維護等,而行政權掌握在市長手中。市長在1970年地方首長選舉廢止後,是由聯邦領土部長指派,以三年為一次任期。目前已經歷經九任市長治理,現任市長是2008年到任的Ahmad Fuad Ismail。


資料來源
http://en.wikipedia.org/wiki/Kuala_Lumpur#Politics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wan_Raky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isan_Nasional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ti_Keadilan_Raky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tiawangsa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ocratic_Action_Party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S_(political_party)

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吉隆坡人文區位

吉隆玻(kuala lumpur) ,人口約150多萬。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的縮影。

族群 據2000年的統計資料,現在華人約占該地區總人口的42%,為當地主要族裔之一。當中也有廣東人和客家人,但因被強勢語言影響,華裔之間多以華語和粵語交談。

如何區別馬來西亞各民族,說皮膚像雞蛋色的是華人,像茶葉蛋色的是馬來人,像皮蛋色的是印度人,當然像剝殼雞蛋的就是白種人了。馬來語、英語是官方語,華語和印度語使用也很頻繁,華人不僅講英語、馬來語、普通話,還講粵語甚至客家話、閩南話。


華文小學不足,學生人數過於擁擠,一班約有45人,相較於國小(第一語言馬來文)30人和淡小(第一語言淡米爾文,印度族群)26人,多出許多,但華小和淡小數量不增反減,形成文化弱勢。(大馬教育部2002年學校資料)



生育率 大馬國家人口與家庭發展局(LPPKN)主任拿督阿米娜說,針對當局對大馬女性在1995年至2007年的生育率研究顯示,在1995年,每一位女性的生育率是3.4個小孩;而在2000年則降低至2.9個小孩;2007年則減少至2.2個小孩,女性生育率每年都出現下跌的跡象,進而導致國家人口增長率隨著下跌。


馬來西亞的回教女信徒在穿著上限制較少:用頭巾包住頭髮和穿著淡色花布做成的長袍,很有變化。

來源: http://yoyovilla.pixnet.net/album/photo/116422841


當地原住民享有比華人、印度人更多的福利:從生小孩、上學、買房子,到職業優先權,十分受政府照顧。


以下也有馬來西亞的介紹
http://bbs.koreaxin.com/viewthread.php?tid=22602&extra=&page=1&sid=ffkO9w
吉隆坡請見第35帖(35#)


儷蓉